----農村中學校長的憂與思
隨著我國經濟的發(fā)展,社會的進步,黨和政府科教興國戰(zhàn)略的實施,“兩免一補”政策的落實,教育經費的大量投入,各級各類學校都得到了長足的發(fā)展,師資在得到加強,條件在逐步改善,規(guī)模越辦越大。這些都著實令人高興,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所企盼的。在這喜人的形勢面前,雖說教育要均衡發(fā)展,但我們也必須看到一些偏遠地區(qū)的小型農村中學卻越來越顯現(xiàn)出其辦學的艱辛,發(fā)展的困難。特別是在師資、生源和辦學條件等幾個方面都成為制約小型農村中學發(fā)展的瓶頸。我校只有八百多人,處地湖區(qū),規(guī)模小,作為這樣一所農村中學的校長,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(xiàn)實,自然引發(fā)個人內心的憂與思。
憂
一、師資
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,教師是學校發(fā)展的主動力,沒有一支“善戰(zhàn)”的教師隊伍,學校的生存與發(fā)展將都成為空話。可我校師資隊伍的狀況如何呢?近40名教師,從年齡結構上看,50歲以上占三分之一強,年齡趨于老化;從住址上看,家在本地農村的占百分之八十;從學歷上看,??飘厴I(yè)生2人,本科3人,文革中的初中畢業(yè)生2人,其余則都為中師畢業(yè)生,雖都取得了職后學歷,但學歷明顯偏低;從能力上看,老教師有熱情,但心有余而力不足,青年教師有工作激情,又缺乏相應經驗,中年教師求平持穩(wěn),缺乏創(chuàng)意;從心理上看,老教師重在和氣生財,保持晚節(jié),青年教師則“身在曹營心在漢”向往著城鎮(zhèn)的學校的條件和私立學校優(yōu)厚的待遇。造成這種現(xiàn)象的原因是因為農村中學條件差,新教師、好教師不愿來,來了也留不住。這樣一支教師隊伍,維持學校生存都很難,當然制約著農村中學的發(fā)展。
二、生源
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,學生是學校的生命力。任何一所學校缺少學生或學生素質偏低就難有旺盛的生命力。隨著社會、經濟的發(fā)展,農村中學的生源也顯示出了新特點。
其一是生源不足。我校地處農村,招生范圍地廣人稀,經濟比不上城鎮(zhèn)發(fā)達,居住比不上城鎮(zhèn)集中,學校生源顯得不足。我校每年招生兩百多人,招生來源本身就不足,再加上部分家長、學生向往城區(qū)中學好的辦學條件而千方百計地轉學,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到異地就讀,使生源本就不足的學校生源更加緊張。
其二是生源不穩(wěn)。學生進校不易,留住也難。農村中學的流失歷來居高不下,既有學校自身原因,也有一定的社會原因。有的學生向往城鎮(zhèn)條件好的中學而“走”失;有的學生為家庭脫貧就業(yè)而“流”失;有的學生自認學不好,讀不進,不是讀書的料,對上學是一個“煩”而莫名其妙地“消”失;有的學生父母雙雙外出打工,將他們留給爺爺奶奶、外公外婆,這些學生是人在學校,“心系”社會,到校是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,似讀非讀,老師一查即病而形成一種“溜”失。
其三是生源素質偏低。眾所周知的城鄉(xiāng)差別,使進入我校的新生除了個體成績參差不齊之外,整體水平明顯偏低。這些也制約著農村中學的發(fā)展。
三、辦學條件
社會經濟迅速發(fā)展,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,對文化教育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。當今社會的發(fā)展需求和學校硬件設施的滯后形成矛盾,我校的辦學條件依然如故,一幢三層12間教室的教學樓,一幢三間三層的綜合樓。其余則為一溜一色磚木結構的平房。建筑面積嚴重不足。住校教師每人一間小房都不夠,更談不上“單元”了。綜合樓一樓不得不用作學生宿舍。全校幾十名教師擠在一間教室里辦公,且這樣的大辦公室還得兼作會議室,大型活動的活動室。微機室、電教室、實驗室勉強可用。至于階梯教室、語音室、音樂室、閱覽室……就只有以后再說了。由此可見,農村中學的辦學條件也制約著農村中學的發(fā)展。
思
智者不惑,仁者無憂,勇者不懼。上面講到我校的發(fā)展所受到三個方面的制約,是為了說明現(xiàn)狀,不是叫苦,更不是畏難,也不是說小型農村中學前途一片黑暗,不能發(fā)展,發(fā)展不了。作為這樣條件學校的校長,如何面對現(xiàn)實,如何采取相應措施,如何從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于工作,有利于農村中學發(fā)展的切入點,這需要我思考,需要我探求,我認為這個切入點就是固本培源謀發(fā)展?!爸\”是尋找,是探究,是計劃,是打算,是措施,是策略,事在人為,同樣事在人“謀”,如何“謀”?就是要固本培源。
一、固本
固本,就是要加強學?;窘ㄔO,給師生營造一個較好的工作、學習、生活環(huán)境。經濟在發(fā)展,社會在進步,學校條件也應與經濟發(fā)展,社會進步同步。在今天,老講農村窮、條件差,要師生艱苦奮斗是蒼白無力的,不能讓人信服。要不斷更新、完善、興建必要的設施。使學校建筑和硬件條件向城區(qū)兄弟學??待R。有的會說這真是坐著說話不知站著說話的腰酸。誰不知道這樣做?可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,我用什么做錢?是的,經費從何而來,這就要“謀”。首先向上級反映,爭取政府支持。反映學校發(fā)展的需求,反映學校安全隱患,反映師生對現(xiàn)代教育的渴求,爭取上級支持,爭取財政撥款。我們在這方面作了努力,也得到了回報,上級已把我校宿舍納入危改項目。第二向社會呼吁,爭取社會幫助。找學校畢業(yè)的精英,激發(fā)他們的愛校情結,同時對在校學生也是一種激勵。找社會名流,激發(fā)他們的家鄉(xiāng)情結,赤子情懷,為家鄉(xiāng)教育添磚加瓦,獻計獻策。找與學校有往來的單位,像建筑商,工程完工后,要求幫學校修條路;像眼鏡店,幫學校做個宣傳櫥窗等。第三,向內部挖掘,開源節(jié)流。在學校倡導節(jié)約光榮,浪費可恥,從節(jié)約一滴水,一支粉筆,一張紙,隨手關燈等做起,收集廢品,變廢為寶,解決班費不足。近兩年,我們用上面的撥款和募集的資金,解決了一些急需做的事。學生宿舍已交付使用,刮風下雨學生擔驚,老師受怕已成為過去。校園道路全面硬化,天晴一身灰,下雨一腳泥已成為歷史。完善學校用電設備,規(guī)范線路走向,既安全又美觀。植樹種花,綠樹成蔭,四季飄香,環(huán)境熏陶造就人。更換教師的辦公桌椅,改善師生的工作環(huán)境,使他們坐得舒適,辦公開心。添置必需的文藝體育設施和器材,豐富師生的文娛體育生活。城區(qū)學校是鬧中取靜,我們地處農村,則靜中取鬧,用活動的開展留住師生的身,栓住師生的心。
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“花香自有蝶飛來”。隨著學校環(huán)境的改善,要求來校的教師多了,要求轉校的學生少了,師生樂意來校工作、學習,學校也就活了。
二、培源
如果說固本是必需的話,那培源就是我們學校發(fā)展的必要。培源,就是要致力開發(fā)發(fā)展的源泉和發(fā)展的動力。學校發(fā)展需要培什么“源”?我認為師源、生源,是學校培源的重點。
一培師源。教師是學校發(fā)展的主動力。培師源,就是要從精神上、業(yè)務上提高教師素質和工作能力。精神上要求教師用“五以”(即以超前的意識引領人,以淵博的學識信服人,以流利的口才吸引人,以高尚的師德帶動人,以個人的魅力感染人)來規(guī)范自己的行為,用模范的榜樣去激勵他們,用組織的關愛去感化他們,以追求進步的思想去鼓舞他們。使他們振作精神,愛崗敬業(yè),熱愛學校,關愛學生。打造一支思想過得硬的教師隊伍。業(yè)務上培師源首先就是要“走出去”。讓本校教師到外校外地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,新的好的教學方法,把外地外校先進教育教學經驗與本校實際相結合,形成適合我校的教育教學方法。二是“請進來”。請外校外地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上觀摩課,對上級組織的聽課、說課、評課活動更是積極參與。三是形成合力。以老帶新,以新促老,以骨干教師帶動其他教師,形成一種互教互學共同進步的良好教研氛圍。四是強化措施。要求中青年教師要加強文化學習,凡學歷不達標者,一律去參加各種形式的函授學習,學校給予相應的獎勵,并同評優(yōu)、評模、師德考評掛鉤。五是形成學校的文化學習氛圍,交流學習心得,暢談學習體會,定期主辦學習期刊。六是利用上級對農村中學的傾斜政策,引進新鮮血液,補入一定的年青的教師??傊?,致力打造一支業(yè)務上叫得響的教師隊伍。
二是培生源。學校辦學水平是通過教育質量來體現(xiàn),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,沒有學生就沒有生命力。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優(yōu)質的生源,沒有優(yōu)質的生源就難以形成優(yōu)質的教育,兩者相互依存。如何培生源?作為校長首先要有明確的辦學思想----我們培養(yǎng)學生的目標是:在校是個好學生,在家是個好子女,在社會是個好公民。為了做到這“三好”,還必須做到“三個”提高:提高明辨是非能力,提高適應生存能力,提高自主學習能力。學校的課程設置、時間安排和活動的組織,除了嚴格按上級的要求之外,也要充分體現(xiàn)校長的辦學思想。二是要關注學校招生范圍的新生生源。農村人口分散,范圍廣,班級學生數(shù)少,按規(guī)定的師生比所配置的教師就顯得不足,加上小學教師本身素質的差異,我們就必須打破中小學教師“老死不相往來”的舊局,開展手拉手的教學活動,派教師到小學參與教研,共同打造品學雙優(yōu)的生源。三是要讓學生進得來,留得住,學得好。針對不同的學生,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,特別是當前日益增多的留守生,我們建立留守生檔案,定期同家長溝通,點對點的心理輔導教師要動態(tài)跟蹤留守生,把學校辦成學生熱愛、依戀的第二家庭。四是不能僅盯著學生的今天,還要關注學生明天,要一切為了學生終身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傾盡全力托起明天的太陽。
只要我們善于謀劃,能從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于工作的切入點,并努力付諸行動,我們的學校就能發(fā)展,我們的學校就會進步。實踐證明,我們同城區(qū)學校的差距已經縮小。
上一篇:引領學校將合作推向深入
下一篇:中小學校長要克服“六多六少”
論文排行榜
精品論文
推薦校長
意見反饋 |聯(lián)系訪談 |客服電話:400-0711-222(工作時間9:30-18:30)
關于我們 |
誠聘英才 | 使用條款 | 網站地圖 | 會員注冊
| 找回密碼 | 意見反饋 | RSS訂閱 | 聯(lián)系我們
京ICP備18006762號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