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內公告:
學校校訓:
學校簡介
北京市第十三中學是西城區(qū)一所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,高中部位于什剎海西側柳蔭街 27 號,初中部位于鼓樓西大街148號。高中部東臨恭王府,西接慶王府,是康熙皇帝第十五子愉郡王的王府,光緒二十八年( 1902 年),醇賢親王奕譞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鐘郡王奕詥為嗣,承襲貝勒爵,搬入府內,故稱之為“濤貝勒府”,是一座清代皇家的顯赫庭宇。
北京市第十三中學辦學已有80余年的歷史。辛亥革命以后,清政府名存實亡,清王室的王爺、貝勒們開始了變賣府中的古董玩物的潦倒的生活,濤貝勒府的主人載濤亦是如此。民國十四年( 1925 年),載濤將貝勒府以16萬美金長期租給羅馬教廷開辦公教大學(即后來的輔仁大學)以維持生計。公教大學初期先設大學預科,始稱“輔仁社”; 1927年,經北洋政府批準試辦大學本科,正式定名為“私立北京輔仁大學”; 1929 年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,更名為“私立北平輔仁大學”, 原主持校務的著名教育家陳垣先生正式出任校長。 1929年6月,輔仁大學為了培植自己的良好基礎, 決定停辦預科,改為三三制附屬中學。高中部隨大學部設在李廣橋西街10號(即今柳蔭街 27 號現(xiàn)校址)濤貝勒府,初中部暫設在定阜街3號,校名定為“私立北平輔仁大學附屬中學”,此為北京十三中前身之肇始。著名教育家、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先生兼任附中校長。1930年,9月,輔仁大學遷入府邸南部新建的教學樓,將原府邸北部校舍全作為輔仁附中(包括初、高中)所用。之后不久,輔仁大學另選址籌建附屬女子中學高中部,故將原附中改設為附中男校,更名為“私立北平輔仁大學附屬男子中學”。新中國成立后,人民政府接管了輔仁大學及其附中,輔仁男附中更名為“國立輔仁大學附屬男子中學”; 1951年,輔仁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合并,輔仁男附中改由北京市教育局領導,被命名為“北京市第十三中學”。從1929年至今,學校歷經蒼桑變幻,已在這里度過了八十余個春秋。如今,坐落在王府中的十三中高中部,完好地保護著約3400平方米的古建筑:莊重的大門,深深的庭院,參天的古樹,蔥蘢的花木,曲折環(huán)繞的長廊,威嚴肅穆的石獅,坐北朝南分東、中、西三路的數(shù)進院落及建筑群,雕梁畫棟的正殿、配殿,古樸典雅的配房、罩房,風韻各異的戲樓、花園、花廳、垂花門、假山、太湖石、水榭、假山……王府原貌猶存,風采如故,與現(xiàn)代化的教學樓、實驗樓、高科技的設施設備交相輝映,構成首都教育的一道獨特風景。
十三中不僅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而且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,師資雄厚,教學成果突出,高考成績穩(wěn)定在市、區(qū)較高水平,多次進入北京市前十名行列,每年都有優(yōu)秀的畢業(yè)生考入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,有十一位院士曾就讀于我?!,F(xiàn)在,學校秉承輔仁附中“公誠勤樸”的校訓精神,堅持“以學生發(fā)展為本,為學生成長服務”的辦學理念,確立了“畢業(yè)學生滿意,在校學生家長放心,社會各界認可”的辦學目標,努力把學生培養(yǎng)成為“行為習慣規(guī)范、思想品德高尚,學習基礎扎實、思維品質優(yōu)秀,審美情趣高雅、心理身體健康,興趣愛好廣泛、特長初步形成,具備終身學習能力、擁有快樂人生態(tài)度的人”。
目前,學校占地面積近3萬平方米,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。設有物理實驗室5個,化學實驗室4個,生物實驗室3個,生物標本室1個,組培室1個,美術教室2個,音樂教室1個,多媒體語音教室2個,計算機房2個,微格教室1個,汽車模擬駕駛教室1個,天文觀測臺一座。還有900平方米的地下健身房,200米塑膠環(huán)行跑道,藏書近10萬冊的圖書館。學校有高中教學班 24個,初中教學班12個,在校學生1500多人。除國家課程外,學校開設有幾十個研究性學習課題,開發(fā)了一些符合學生實際、具有十三中特色的校本課程,如第二外語(意大利語、日語、俄語、韓語)、形體課、模擬聯(lián)合國等。學校還非常注重學生科學素養(yǎng)、綜合素質和創(chuàng)新能力的培養(yǎng),近幾年,多名同學的科技項目在國際、全國和北京市獲獎。學校先后被評為“全國綠色學?!?、“全國環(huán)境教育先進單位”、“北京市雙擁共建標兵單位”、“北京市文明單位”、“北京市模范教工之家”、“北京市電化教育優(yōu)類?!?、“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?!?、“北京市健康促進學?!焙汀皧W林匹克教育示范?!?。
風雨滄桑,庭院依舊,古老的王府,教育的殿堂。從輔仁附中到北京十三中,伴隨著幸勤的汗水,伴隨著新人的成長,這座王府承載著一代一代學子的憧憬和希望,記錄著中華民族歷史前進的腳步,刻錄著中國近現(xiàn)代教育史上一所名校櫛風沐雨一路走來的奮斗足跡。十三中將一如既往,繼承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發(fā)揚良好的校風,與時俱進,不斷以新的觀念、新的舉措、新的成就在古老的王府里撐起一片教育的天空,通過讓今日的耕耘去迎接更加爛漫的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