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訓:“勵志、勤學、求是、創(chuàng)新”
站內公告:
學校校訓:
學校新聞
這段時間,安師大附中高三學生于彤(化名)及其家長分外高興:于彤在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中奪得銀牌,成功被中科大“相中”,明年高考分數(shù)只要達一本線即可進入該校就讀。“孩子學習成績并不拔尖,如果不是化學競賽得獎,不一定能考進中科大。”于彤家長表示,得益于安師大附中因材施教的多元化培養(yǎng)模式,孩子得以站上更廣闊的舞臺。
“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‘以人為本、多元發(fā)展’,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挖掘和發(fā)揮自己的特長。”安師大附中校長凌光明說,作為一所百年老校,學校在積累濃厚底蘊的同時,不斷與時俱進,努力開拓多元育人模式,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新型拔尖人才。記者獲悉,雖然距離2014年高考還有大半年時間,但該校已有7名高三學生被確定保送到清華和北大,還有幾名學生則接到了復旦大學、中科大等名校拋出的“橄欖枝”。
以人為本 鼓勵學生多元發(fā)展
在安師大附中,活躍著眾多的學生社團:合唱團、田徑隊、文學社、書畫社、動漫社、國學社……“每位有藝術、體育特長及其他課余愛好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‘家’。”該校負責人表示,鼓勵學生社團及興趣小組發(fā)展,旨在讓學生能通過形形色色的活動展示自己的亮點和才華,從而樹立自信心,激發(fā)學習興趣。
在凌光明看來,簡單的應試教育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,而“書呆子”式的學生也成不了真正的人才。新形勢下應該怎么辦?他給出的答案是:改變教學方法和模式,以人為本,因材施教,努力適應學生個體發(fā)展需求。“未來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強大的競爭力。”凌光明說,近年來,學校努力培養(yǎng)學生的人文素養(yǎng)、科學精神和國際視野。
高三女生郜斯嘉在附中度過了自己的初中及高中生涯。她是奧林匹克數(shù)學競賽全省一等獎獲得者,平時愛好聽音樂和打排球。她眼中的附中是一個鼓勵學生快樂成長、快樂學習的地方,“每年學校都會舉辦各類活動,努力讓每一位學生樹立自信。”
嘔心瀝血 傾心灌溉“樹苗”成長
培養(yǎng)拔尖人才,離不開一支師德高尚、業(yè)務精湛的師資隊伍。在附中,一位位優(yōu)秀園丁踐行著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,呵護著“小樹苗”茁壯成長。
葉國平是附中“出征”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教練。在今年的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中,該校學子獲得2金1銀2銅的優(yōu)異成績,其中兩位金牌獲得者已分別被北大、清華保送錄取。記者采訪中獲悉,附中一直把信息學競賽定位為課外興趣活動,不鼓勵學生放棄學業(yè)做“專業(yè)運動員”,因此葉國平只能利用雙休日、寒暑假等課余時間輔導學生信息學競賽。由于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伏案備課,葉國平的頸椎出現(xiàn)嚴重問題,并影響到心臟,醫(yī)生診斷為頸源性心臟病,要求他停止使用電腦。但為了輔導學生參加競賽,他只能置醫(yī)生的勸告于不顧。
數(shù)學奧林匹克競賽的教練曹多保是一位年輕教師。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在學生身上,他很少有時間陪伴剛滿1歲的兒子。在全省競賽的前一天,他意外摔傷,手臂骨折,第二天打著石膏堅持陪學生參加考試。
“因材施教,多元發(fā)展,要求教師付出更多,具備更多的愛心和耐心。”副校長吳樹烈說,附中學子取得的每一塊獎牌上,都凝聚著教師的心血。
多元發(fā)展 拔尖人才輩出
在每年的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中,師大附中都穩(wěn)居全省前三。談及今年學科競賽取得的佳績,校長凌光明自豪地告訴記者,附中學子獲一等獎人數(shù)有望躍居全省第一。
據(jù)介紹,在信息學學科上,附中學子獲省一等獎39人,安徽省省隊10人組成,附中占6席,在全國大賽中斬獲2金1銀2銅;在數(shù)學學科上,6人獲省一等獎,其中2人進入省隊;在物理學科上,在全國決賽中獲得1金1銀、省賽一等獎8人;在化學學科上,5人獲得第27屆全國中學生化學奧賽省一等獎,1人獲全國二等獎;在生物學科上,1人獲得2013年全國中學生生物競賽省一等獎……多元發(fā)展的教學模式下,近年來附中拔尖人才層出不窮。
12月5日,記者在附中采訪了幾位學科競賽優(yōu)勝者。他們不是只會埋頭于學習的“書呆子”,而是素質全面、愛好廣泛的陽光少年。高三學生章焱是化學競賽全國二等獎獲得者,他平時喜歡彈鋼琴,偶爾還打一下游戲,放松心情。“雖然面臨高考,但我現(xiàn)在每個周末還都會抽點時間玩東方Project(一款網(wǎng)絡游戲)。”物理競賽全國二等獎獲得者莫宇塵同樣是這款游戲的“粉絲”,平時還喜歡玩樂器。這位簽了清華大學一本線的男生說,附中別具特色的教學模式給了自己更寬松的學習環(huán)境和成長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