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想的學校教育應該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步發(fā)展過程。在眾多非智力因素中,興趣是最為活躍的一個因素,是學生探求知識,促進思維發(fā)展的巨大動力。
一、巧用課堂引言
課堂教學的導入,猶如樂曲中的"引子", 戲曲中的"序幕",起著醞釀情緒、集中注意、滲透主題和帶入情景的作用。在講生物資源時,我走進教室,發(fā)現(xiàn)教室里亂哄哄的,學生還在熱烈討論剛才的考試。我趁機一本正經(jīng)地說:"教室里有這么大的噪聲, 本人建議在此植些樹吧!"學生你望望我,我望望你,摸不著頭腦:樹與噪聲有何關系?此刻,我在黑板上快速寫下"生物資源和自然保護區(qū)",講:"森林其中的一個作用就是減弱噪聲。"學生馬上集中了注意力,開始認真聽課。在講"日界線"時,我這樣導入:"有一雙胞胎姐妹,妹妹卻比姐姐大一歲,這是為什么呢?"提出這種懸念、疑問,促使學生去思考和探尋答案,從而激發(fā)了學生的學習興趣,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。
二、巧用古詩文
把古詩文中的優(yōu)美的詩句,結合地理知識的內(nèi)容在課堂上講解,使人耳目一新、引人入勝。例如講地形時用"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騰到海不復回","百川東到海,何時復西歸";講氣候垂直分布時用"一山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","人間四月芳菲盡,山寺桃花始盛開";講梅雨時用"黃梅時節(jié)家家雨,青草池塘處處蛙";講森林有涵養(yǎng)水源保持水土時用"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";講森林美化環(huán)境時用"綠樹村邊合,青山廓外斜";講內(nèi)蒙古高原時用"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";講丘陵時用"日照香爐生紫煙,遙看瀑布掛前川"(廬山),這些詩猶如"味精"一般使地理課堂更增添了一番風味。
三、巧插趣味故事
在地理課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。如講"氣候"一節(jié)時,可講《三國演義》中的諸葛亮"草船借箭"的故事,讓學生了解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、軍事家,同時,也是位地理學家。他并不是祭神而得來的風和雨,而是他具有淵博的天文與地理知識,知道天氣變化情況,所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(zhàn)略的勝利;讓學生明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,學習熱情就更加高漲。又如講"西亞"一節(jié)時,講阿拉伯國家風俗習慣的一些小故事,阿拉伯人喜愛白色,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,在電視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著白色的纏頭巾和穿著寬大白色長袍。講完后,提出疑問:為什么他們喜愛白色呢?當然這與他們的風俗習慣有關,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亞氣候干燥,白色對強烈的陽光有反射作用,故吸熱少。從而使學生對西亞氣候形成長時記憶。
四、巧引歌曲
《中國的河流和湖泊》第二節(jié)"長江"時,我借來電子琴邊唱邊彈《長江之歌》,一段唱下來,有的同學已能跟著唱起來,師生共同用優(yōu)美的歌詞唱出對祖國的愛,對長江的愛,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,又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教學的目的。又如講"季風"時我引入《黃土高坡》:“不管是西北風,還是東南風,都是我的歌,我的歌……",這時可提問;黃土高原上是否有東南風?西北風?分別盛行在哪個季節(jié)?為什么會有這些風?
用這樣的形式把問題提出來,激發(fā)了學生的興趣,調(diào)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。